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
《陈晓明文集》 陈晓明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
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一直未能完成文本细读的补课任务,以至于我们今天的理论批评还是观念性的论述占据主导地位。中国传统的鉴赏批评向现代观念性批评转型,完成得彻底而激进。20世纪80年代中期,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批评在中国的译介明显扩展。与此同时,新批评、符号学、阐释学、结构主义、精神分析学、叙事学、现象学美学、后结构主义也开始被四处引介,这些新理论批评给予年轻一代的学子极大的震动,最敏感的那批人开始把理论建构的重点转移到最新的理论上来。
(相关资料图)
在当今中国,加强文本细读分析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。强调文本细读的重要性的呼吁,之所以难以扎扎实实在当今的理论批评中稳步推进,也有实际困难。文化批评依然是一个观念化的问题,因为中国的文学理论批评没有经过文本细读的严格训练,转向文化研究的文艺学还是容易流于空疏,这几乎是学界的共识。欧美的文化研究或文化批评,不过是文学批评的一套方法,研究的材料由传统文学换成文化传媒材料而已。
我们强调的文本分析方法,并不是执着于某一种流派的观念方法,也不是演绎某一类操作套路,而是回到文本,去接近文本最能激发阅读兴趣和想象力的那些关节,由此进入文本,从而去打开文本无限丰富广阔的天地。
我们选择当代中国有代表性的小说进行文本细读分析,选择最具有拓展性的文本特质,来打开文本的阐释空间。本书试图在小说艺术、思想特质以及历史语境三个维度来展开对文本的解读,由此来突显当代中国小说的艺术变革所创造的新型的文学经验。我们可以认识到当代小说的艺术表现方法是更加丰富复杂的,也可见当代小说拓展了人们认知世界存在的方式。但所有这些并不需要在文本的具体阐释中去给予特别说明,只要通过细读呈现出当代小说在艺术上的丰富性、复杂性、深刻性,就足以理解当代小说的艺术成果所具有的积极肯定意义。
我们讨论汉语小说变革并非只是局限于当代时间段落,也不只是局限于中国的格局,一定要在世界的现代文学经验中来审视,才能看清今天的汉语小说的艺术处于何种方位,究竟在哪些方面获得自身的艺术特质,在哪些方面有着自身难以摆脱或者正要摆脱的困境。比如我们讨论汉语小说的“逃离”问题,这一问题是着眼于小说中的某项主题,或者人物行为的某个标志性行为。从这一角度,来看21世纪初的汉语小说叙述艺术突破的方式,看它是如何开启一条艺术自觉的路径。在西方小说那里,源自浪漫主义美学的小说叙事,在对逃离的表现中,更深入细致地返回到内心,所有的逃离都是因为要回到内心深处。在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美学规范的中国小说中,并不注重表现“逃离”的主题或人物行动。但在新世纪中国小说中,我们发现有一些中国作家的小说出现逃离的主题以及人物行动,这些小说修辞意义上的细节或情节,实际隐含着作家对现实主义整合性叙事规范的破解,通过人物的“逃离”行动,小说叙述艺术在文本中开启了一条向外的路径,使得浪漫主义风格的叙事油然而生。
总之,当代汉语小说在借鉴西方现代小说的艺术探索过程中,创造了自身的小说经验。在文学世界性的今天,没有世界性的对话语境,艺术创新与变革几无可能。但艺术创造最终依赖于自身的传统与当下的经验,我们的分析表明,即使是艺术表现形式探索性很强的那些小说,它们所包含的中国经验依然是极其坚实和丰富的。甚至可以这样说,恰恰是在与西方现代小说的强烈对话语境中,汉语小说表达的中国经验才更具有时代感,更具有当下中国的深刻性。中国经验并不是简单地重复传统,也不是在固定的符号和风格的体制中来维持,而是在世界性的语境下的碰撞、沟通与交融的变革活动中,在思想文化和艺术表现方法两方面,才真正有新的当下性的中国经验产生。
当代小说的艺术变革表明,当代汉语小说的叙事艺术进入到相当复杂的艺术层次,这并不是说小说艺术或者说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,越复杂就越好或越高级,简单同样可以创造美,甚至很高境界的美感。中国现代时期的小说,在艺术表现形式和思想观念方面,都十分简洁明晰。但现代小说发展至今,恰恰是艺术本身对变化的寻求,导致后来的小说在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,在艺术上要寻求自身的突破方向,总是要包含更为丰富复杂的思想与艺术形式。
当然,这些复杂的思想和形式,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当代理论批评过度阐释的结果。现代理论批评的发展,也是一项现代性的激进要求,理论批评带着现代性的渴望来看待文学艺术的创新性,理论批评投射了现代性的想象,现代文学艺术创新也离不开理论批评提供的方向和策略。因为文本细读的视角和方法,作品文本就不只是在与现实关联的意义上被阐释,评判标准也不限定在现实主义所谓的“真实性”,现实的欲求、意识形态的需要以及现实生活逻辑,都不再是衡量和评判作品文本的标准尺度,而是回到文本自身,释放每部作品文本的可能性,文本具有无限的可能性。每一种阐释都只是打开一个视角而已。
文学批评的价值不在于哪种解释最能接近文本的本质,而在于哪种解释最能开启文本的可能性。也正是在这种可能性上,我们去探求汉语小说的未来面向。
(作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,长江学者,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。本文系《陈晓明文集》第六卷《小说的内与外》第一辑导言)
来源:北京日报 作者陈晓明
流程编辑:U022
关键词:
广告
X 关闭
X 关闭
-
-
京张高铁每日开行17对冬奥列车
京张高铁每日开行17对冬奥列车 预计冬奥服务保障期运送运动员、技术官员、持票观众等20万人次 2月6日,2022北京新闻中心举行“北
-
-
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 小学生朱德恩深情演绎《我和我的祖国》
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 小学生朱德恩深情演绎《我和我的祖国》 9岁小号手苦练悬臂吹响颂歌 2月4日晚,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,9岁的
-
-
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这19首乐曲串烧不简单
多名指挥家列曲目单 再由作曲家重新编曲 本报专访冬奥开幕式音乐总监赵麟 开幕式这19首乐曲串烧不简单 “二十四节气”倒计时、
-
-
“一墩难求” 冰墩墩引爆购买潮
设计师:没想到冰墩墩成爆款一墩难求冰墩墩引爆购买潮 北京冬奥组委:会源源不断供货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近日引爆购买潮,导致一墩难求